【學習重點】
- 肛門常見的疾病有痔瘡、肛裂與瘻管。
- 肛門常見的疾病症狀為:出血或肛門疼痛、腫脹、搔癢、肛門口潮濕感有分泌物,甚至形成膿瘍。
- 溫水坐浴或沖洗可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、消腫、止痛。
一、前言:
痔瘡、肛裂、瘻管為肛門常見疾病,因隱私部位不好意思到醫院求治,導致病情延誤,尤其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者,更要謹慎,如有出現血便、肛門疼痛、解便不順暢,應儘早就醫,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。
肛門疾患手術後,應維持肛門清潔,毎次大小便後應沖洗乾淨患部(肛門),溫水坐浴浸泡約20分鐘,每天至少4次,並且避免便秘及勞累,導致再發或引起疼痛。
二、肛門常見的疾病:
- 痔瘡:因肛門長期用力不當,使肛門口內靜脈血管曲張、腫大,時間久了及壓力太大而變成內痔,或從肛門口脫出稱為外痔或者內外痔同時發生。
- 肛裂:肛門口皮膚有裂傷或肛門出口處皮膚裂開叫做肛裂。
- 瘻管: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有相通管道,一端開口在肛門或直腸,另一端開口則在表皮。
三、症狀:
出血或肛門疼痛、腫脹、搔癢、肛門口潮濕感有分泌物,甚至形成膿瘍。
四、發生原因:
- 常便秘或生活緊張、壓力大及久站(坐)或腹部壓力太大,使血管回流不佳,如肝硬化或懷孕婦女也常會發生痔瘡。
- 排便過度用力使肛門裂傷,或因為腹瀉、發炎性大腸疾病所造成肛裂。
- 肛門內腺體發炎或外傷、大腸疾病而形成瘻管。
五、治療:
- 痔瘡:無症狀者無需治療,輕微者採飲食或藥物控制,若症狀嚴重則需進行手術治療。
- 飲食治療:建議多吃蔬菜、水果等,以養成正常解便習慣。
- 藥物治療:飲食治療後仍有便秘產生,可建議軟便藥使用,肛門口病灶處可塗抹藥膏、溫水坐浴以減緩疼痛不適感 。
- 注射療法:醫生將藥物注入痔核內,使其收縮結疤,對出血性內痔效果佳。
- 結紮法:針對內痔脫出或出血,用細小特殊的小橡皮圈結紮,橡皮筋或環放置在內痔的底部周圍,由於血液供應受到限制,痔瘡會在幾天內縮小和退化。
- 手術療法:分痔瘡切除術和肛門整形術,術後仍需配合適當飲食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,避免復發。
- 肛裂:在急性期發作時可使用軟便藥或輕瀉劑,需要時可使用止痛劑,飲食多採蔬菜、水果,配合溫水坐浴或病灶處塗抹藥膏,若無法改善則需手術治療。
- 瘻管:建議手術切開治療。
六、居家照顧:
- 避免久站、久坐、久蹲及坐馬桶時看書報。
-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。
- 預防便秘: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,如:水果、蔬菜,多喝水,每日攝取2-3公升液體,規律運動,避免便秘。
- 保持肛門處清潔乾燥,在便後用水沖洗肛門。
- 避免熬夜、過度勞累、喝酒或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,易引發疼痛。
- 溫水坐浴或沖洗可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、消腫、止痛。方法:以臉盆或坐浴盆(圖一)裝溫水1/2至2/3滿,溫度約38至43度,不要在水中添加肥皂、泡泡浴或其他添加劑,將患部浸泡約10至20分鐘,每天至少2至4次,排便後須增加溫水坐浴或沖洗。
|
圖一 坐浴盆 |
- 出現便後出血或痔瘡脫出,須在坐浴後臥床休息。
- 配合醫師指示局部使用軟膏、栓劑及軟便劑。
- 定期門診追蹤檢查。
七、參考資料:
- 劉佑碩(2020).肛門瘻管-臨床表現與治療現況.臨床醫學,85(3),140-142。 https://doi.org/10.6666/ClinMed.202003_85(3).0026
- Gardner, I. H., Siddharthan, R. V., Tsikitis, V. L.(2020). Benign anorectal disease: Hemorrhoids, fissures, and fistulas. Annals of Gastroenterology, 33(1), 9-18. https://doi.org/10.20524/aog.2019.0438
- Lin, C. Y., Chen, Y. H., Chang, M. C., Wang, J. H., Hsu, S. W., Wu, C. C., & Lee, M. H.(2020).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with wound irrigation in large perianal abscesses: A case series study. The Journal of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(Taiwan), 31(1), 26-31. https://doi.org/10.6312/SCRSTW.202003_31(1).108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