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- 常見外傷可分為擦傷、撕裂傷及挫傷
- 傷口又分為閉鎖性傷口以及開放性傷口
- 傷口縫合後拆線時間依受傷部位不同
一、前言
常見外傷可分為擦傷、撕裂傷及挫傷,衛福部統計每年因外傷至急診就診人數多達一百四十萬人,不論是何種創傷均會引起皮膚破損,若沒有適當的處理傷口,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及延遲傷口癒合。為了防止傷口異物進入、促進傷口癒合及避免感染發生,民眾應了解返家後傷口照護方式及注意事項。
二、傷口的種類
- 閉鎖性傷口:皮膚外表完整而下層組織受到傷害,如挫傷、瘀傷、拉傷、扭傷等。
- 開放性傷口:皮膚外表或軟組織有缺損或裂開,如擦傷、撕裂傷、穿刺傷等。
- 擦傷:皮膚碰撞堅硬表面造成的軟組織損傷,真皮層暴露於外。
- 撕裂傷:傷口穿過真皮層,是一種開放性傷口。
- 穿刺傷:尖銳物品刺穿皮膚所造成的傷口。
- 切割傷:通常為利器所割,傷口的邊緣較整齊,手術的傷口亦屬於此類。
若傷口傷及表皮及部分真皮層組織可以再生,故較少留下疤痕;若傷及較深層的組織(皮下組織、肌肉、骨骼)因不易再生,癒合後較易產生疤痕組織。
三、傷口癒合的機轉
傷口癒合的過程分為三期:
- 發炎期:傷口出現輕微紅、腫、熱、痛發炎反應,狀態會持續數小時至數天。
- 增生期:受傷後4到5天傷口部位會逐漸長出新的微血管,帶來更多的膠原組織填補傷口,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幫傷口營造一個乾淨的癒合環境。
- 成熟期:皮膚開始變軟、平滑,顏色逐漸變淡,慢慢回復到原有的皮膚顏色。這時要保護新生的皮膚組織,做好預防疤痕的工作,能防止肥厚性疤痕增生。
四、傷口縫合目的
減少傷口感染、促進傷口癒合、減少疤痕的形成。
五、傷口拆線時間
- 臉部:大約3-5天
- 頭皮、軀幹、手和腳:大約7-14天
- 關節上:大約14天
六、傷口換藥準備用物
無菌棉枝包、無菌紗布包、無菌生理食鹽水、藥膏、紙膠。依傷口大小選擇合適的用品,並注意各項用物的有效期限。
七、傷口換藥步驟
- 換藥前洗手。換藥中應避免對著傷口說話或咳嗽。
- 移除紙膠。撕除紙膠需順著毛髮撕除,避免牽扯傷口。
- 移除傷口敷料。當紗布沾黏傷口時可用生理食鹽水潤濕後再輕柔移除。
- 觀察傷口有無發炎現象,如:紅、腫、熱、痛。
- 以無菌棉枝沾取生理食鹽水先將傷口清潔。
- 直線傷口由傷口中心直線由上往下擦拭(環狀傷口從傷口中心點環形由內向外擦拭),逐漸擴大至直徑大於傷口5公分,注意棉枝不可來回擦拭,避免將髒污細菌帶回傷口中。
- 以無菌棉枝沾取水溶性優碘,以上述同樣方式消毒傷口,靜待至少30秒後,再以生理食鹽水以同樣方式擦拭消毒處優碘,避免優碘殘留皮膚色素沉著。
- 依醫生指示需要時塗抹藥膏。
- 打開無菌紗布包,由紗布一角拿起,避免汙染紗布覆蓋面,對準傷口中心覆蓋。
- 使用紙膠固定敷料;若傷口位於關節區,為避免敷料脫落,可用彈性繃帶或網套輔助固定。
- 換藥後洗手。
八、注意事項
- 疼痛是急診室創傷病人最普遍的主訴。病人若有疼痛問題,可於換藥前一小時給予口服止痛藥。
- 外傷傷口換藥,敷料選擇建議為紗布即可。
- 注意傷口變化:紅色為乾淨或正在癒合的傷口;黃色為滲出液或感染。
- 每日觀察傷口有無感染症狀,如:紅、腫、熱、痛、異味、分泌物量變多。
- 保持敷料乾燥,若有潮濕、滲液量多、脫落時需立即更換。
- 攝取足夠的營養,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A、B、C、E。
- 拆線視傷口部位及醫師評估後決定,大約7 至14 天。
- 若有發燒、傷口癒合不佳、疑似感染等症狀,建議立即就醫治療。
九、結論
表面傷口大約在一到兩週內癒合,病人或家屬須建立正確的護理知識,持續且正確的換藥,維持傷口清潔、乾燥,並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情形,才能有效預防傷口感染並促進傷口癒合。
十、參考資料
-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(2021).急診就診統計.取自https://dep.mohw.gov.tw/DOS/cp-2519-54121-113.html .
- 蘇麗智等(2021) ‧傷口護理‧實用基本護理學-下冊(第八版,563-600頁)‧華杏。
- Tottoli, E. M., Dorati, R., Genta, I., Chiesa, E., Pisani, S., &Conti, B. (2020). Skin wound healing process and new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skin wound care and regeneration. Pharmaceutics, 12(8), 73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