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- 正常顱內壓應小於10-15mmHg或135-200mmH2O,如果壓力持續高於15mmHg或200mmH2O時,即稱之為顱內高壓。
- 造成顱內壓升高的原因有腦組織增加、腦脊髓液增加、顱內血液量增加。
- 避免用力解便、擤鼻涕、咳嗽等可能需閉氣用力的活動,減少顱內壓升高機會。
一、何謂顱內壓升高:
頭骨基本上是一個堅硬的結構。由於頭顱內容物,如腦組織、血液、腦脊髓液都是不能壓縮的構造,所以只要頭顱內的內容物增加,腦壓就會增加。顱內壓是指腦脊髓液、血液及腦組織於顱腔所形成的壓力,可隨著血壓、靜脈壓、胸內壓與腹壓、姿勢、血中氣體含量,以及體溫變化而改變。正常顱內壓應小於10-15mmHg或135-200mmH2O,如果壓力持續高於15mmHg或200mmH2O時,即稱之為顱內高壓,會危及病人之生命。
二、造成顱內壓升高的原因:
- 腦組織增加:如腦腫瘤、腦水腫。
- 腦脊髓液增加:腦脊髓液分泌過多、循環受阻或吸收減少。
- 顱內血液量增加:如出血性腦中風、腦血管瘤破裂出血。
三、顱內壓升高症狀:
- 血壓升高、脈搏變慢、呼吸變慢或不規律。
- 持續頭暈、噴射狀嘔吐,嚴重頭痛或頭痛加劇。
- 意識狀態改變,如嗜睡、叫不醒、說話不清、行為異常等。
- 步態不穩、肢體漸無力。
- 身體抽搐。
- 視力模糊,看東西有重疊影像。
四、要如何預防顱內壓升高
- 臥床時,請依醫謢人員建議抬高床頭,病人頭部擺正中和頸部呈一直線,避免轉頭造成頸部過度屈曲。
- 避免用力解便、擤鼻涕、咳嗽等可能需閉氣用力的活動,減少顱內壓升高機會。
- 請多攝取高纖維食物,按醫囑服用軟便劑,以維持正常排便型態,避免便秘。
- 儘量避免或降低噪音,維持環境安寧,如有疼痛情形,可依醫師指示服用止痛劑減少疼痛刺激,避免不愉快或疼痛刺激導致顱內壓升高。
- 如有顱內壓升高症狀或意識狀況改變,請即時尋求醫療協助。
五、參考資料:
- Edward, R . S., & Sepideh, A. H. (2019).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evat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adults. UpToDate. Retrieved JAN 19, 2022, from https://www.uptodate.com/contents /evaluation-and-management-of-elevated-intracranial-pressure-in-adults
- Evie, M., Christoph, S., & Kyle, M. D. (2019).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. 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, 37(3), 529-544.https://doi.org/10.016/j.emc.2019.04.001.PMID: 3126241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