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- 罹病焦慮症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有生理性病因,但病人堅信不移自己必患有某種嚴重生理疾病,而引發各種人際、社會和職業功能的受損。
- 病人隱約覺得全身不舒服及出現症狀,因呈現的神經質和敏感,可被有經驗的醫師診斷出來。常主訴疼痛,以頭痛最多,也有口臭、心悸、胃腸症狀、呼吸困難、頭昏、耳鳴等不適。
- 適量的抗焦慮合併抗憂鬱藥物,可降低病人對自己身體的過度關注與慮病程度。
一、前言:
罹病焦慮症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有生理性病因,但病人堅信不移自己必患有某種嚴重生理疾病,而引發各種人際、社會和職業功能的受損。
盛行率約在4-6%左右,男女罹病率差不多,常在20-30歲間發病。發病期間可能延續數個月到數年,有時壓力變大,慮病症狀就較明顯,壓力下降時,症狀就較緩解。
二、定義:
病人全神注意他的身體狀況和恐慌想像中的病,未達妄想情形,但非常堅持,難以改變和說動其想法。症狀達6個月以上。
三、症狀:
病人隱約覺得全身不舒服及出現症狀,因呈現的神經質和敏感,可被有經驗的醫師診斷出來。常主訴疼痛,以頭痛最多,也有口臭、心悸、胃腸症狀、呼吸困難、頭昏、耳鳴等不適。
四、原因:
- 不愉快情緒的轉化作用,可能為人際關係溝通的方式或減輕自己罪惡感的方式。
- 心理因素與體質上傾向相互作用而導致慮病的發生。
- 愛自己的表現,將愛的對象轉移到自己的部份器官上,形成過度專注身體狀況,藉此得到照顧和愛。
- 心理因素,自覺未善盡義務而應得懲罰。
- 遭遇挫折、自尊受損時,相信身體發生差錯,以取代自己失去的價值感和自尊。
五、治療:
- 藥物治療:適量的抗焦慮合併抗憂鬱藥物,可降低病人對自己身體 的過度關注與慮病程度。
- 心理治療:可協助病人抒發鬱積的情緒,說出內心的感受;領會外在環境狀況及內在心理困擾與症狀之間的關係;尚有鼓勵病人改善社會功能,如工作成效、人際關係等,循序漸進地改善慮病症所帶來的困擾。需配合藥物治療、家族治療或重要成員的了解與合作,方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六、病人與家屬居家照顧注意事項:
- 病人方面:
A.按時服藥,門診追蹤,不自行減藥、停藥。
B.藉由練習深呼吸、肌肉放鬆技巧改善焦慮情緒。
C.安排適當活動轉移注意力。
D.學習壓力因應技巧,加強解決問題能力。
E.維持良好人際關係,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,主動尋求資源協助。
2.家屬方面:
A.家屬必須學習分辨一些代表病人有問題的訊息。了解這是疾病的結果,改變的過程很緩慢。
B.壓力情境下修正對病人的期待。因為壓力或改變都會使症狀惡化。
C.依病人的能力來評量進步的程度,不要與其他慮病症的病人比較。
D.重視病人「小小的進步」。重視並多予以鼓勵,逐步增加病人的自尊與信心,克服慮病症症狀。
E.建立一個完整的家庭支持系統,接納病人,避免批評病人。
F.以「簡明扼要的溝通」,鼓勵病人對抗慮病行為並轉移慮病想法。
G.與病人共同約定一個目標,來減少慮病行為。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。
H.規律的居家生活作息,不要因症狀影響家庭功能。
I.以幽默來陳述病人的症狀中不合理之處,幫助病人強化 整合能力,遠離症狀。
J.鼓勵病人規則服藥,確定規則就診,了解是否有藥物副作用之不適,服藥效果如何等。
六、結論
早期發現病人的身心反應,給與關懷並尋求專業人員協助,幫助病人盡快走出心靈陰霾。
七、參考資料
- 林玄昇、曾淑君、陳美碧(2019).太極氣功團體對精神科急性住院病人焦慮、憂鬱之成效探討.中華團體心理治療,25(1),18-30https://doi.org/10.30060/CGP.200912.0001
- 黃雅君、梁天麗(2021)‧運用Swanson關懷理論於一位癌末病人死亡焦慮之護理經驗‧榮總護理,38(4),429-435。 https://doi.org/10.6142/VGHN.202112_38(4).0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