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  1. 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的精神疾病,近年來有增加之趨勢,其中九成發生在女性,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社經階層人士當中,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,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。
  2. 病人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的認知,擔心發胖;常拒絕維持最低正常體重,或是極度害怕變胖。
  3. 精神科專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、藥物、心理治療、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方式的整合性處置,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。
     
一、何謂厭食症
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的精神疾病,近年來有增加之趨勢,其中九成發生在女性,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社經階層人士當中,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,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。
 
但在臨床上,偶爾會發現男性或學齡兒童個案。病人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的認知,擔心發胖;常拒絕維持最低正常體重,或是極度害怕變胖。厭食症可區分成限制型(純粹極度限制飲食)和暴食/清除型(經常有暴食現象和清除行為,例如催吐、使用瀉劑或利尿劑)兩種類型。
 
二、病因
厭食症早期認為是心理因素引起,後來研究才發現發病之原因是多重且互相影響的,可以從下列幾個因素加以探討:
  1. 生理因素: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,血清素過量會使得食慾喪失、體重減輕。
  2. 遺傳因素:有家族史傾向者,比一般人有較高的罹患率。
  3. 性格因素:厭食症常常合併焦慮、憂鬱、強迫性想法或追求完美主義。
  4. 社會文化因素:與當時社會風氣對胖瘦標準有關。
  5. 家庭因素:厭食症病人常是比較脆弱、固執且被過度保護的角色,此類家庭對於衝突的解決能力也較為薄弱。
 
46774a4eda79e98d4200eb735dcda96a.png
 

三、臨床症狀
厭食症病人的特徵是極端怕胖,對身體形象和體重的過度關切,用許多方法來控制體重,隨著體重減輕,會出現各種精神和身體症狀。最讓人擔心的是危害健康,並造成身體機能改變或不良合併症出現,例如電解質不平衡、貧血、無月經、蒼白虛弱、便秘、低血壓、心律過慢,甚至骨質疏鬆等等。

四、治療
需要精神科專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、藥物、心理治療、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方式的整合性處置,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。若有嚴重內科合併症出現,則需要住院及強制灌食治療。
 
31878944e47287c73f818ba2cde7b27f.png
五、居家照顧注意事項
厭食症早期不易被察覺,且病人經常隱藏自己的異常飲食問題,拒絕醫療協助。通常在危及生命健康時,才由親友師長協助其就醫,使得病程慢性化,增加治療的困難。所以家人的扶持非常重要,要多傾聽及關心病人,協助適應成長和挫折。一旦發現問題,立即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。

六、結論
此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社會大眾的價值觀,容易被忽略它所展現的前驅症狀,甚至連病人本身都相當難察覺、缺乏病識感,這時病人週遭家屬或照顧者的發現異常、關心就顯得重要,且多數好發此疾病的病人在心理層面易動搖、對自我乏信心,旁人的傾聽、支持在治療過程相對重要。

七、參考資料
  1. 蘇筱媛、蔡淑敏 (2020)‧節制型與清除型神經性厭食症個案報告‧臺灣營養學會雜誌,44(3),92-100。 https://doi.org/10.6691/NSJ.202009_44(3).0003
  2. Fuglset, T. S.(2021).Is set-shifting and central coherence in  anorexia nervosa influenced by body mass index, anxiety or depression? A systematic review.BMC Psychiatry, 21(1),137.
    厭食症簡易測驗
    讓我們來進行測驗,以確認您已充分了解
    評語
   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精神科
    發表人
    邱惠雅
    單位
    中榮護理衛教
    英文名稱
    Anorexia
    分類
    疾病
    科別
    精神科
    癌症照護
    建立
    2024-01-17 15:45:15
    制訂日期
    2009-07-27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4-02-18 10:03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