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- 最重要的每年監測眼壓及視力及持續藥物治療。
- 青光眼是房水分泌增加或排出受阻,引起眼壓升高並壓迫營養神經的血管,會使損傷視神經,造成視野缺損所致。
- 當急性發生眼睛極度疼、頭痛、視力模糊、看燈光會紅暈、噁心、嘔吐,到末期主要為視力範圍狹窄的視野缺損。
- 眼壓測量是一個檢查眼球內壓力的標準測試,定期追踨檢查光學斷層及視野檢查,防止青光眼惡化。
- 視神經損傷無法回復,治療主要是使其不要繼續惡化為主。
一、 前言
青光眼(Glaucoma)是因眼壓異常導致視神經病變,眼壓高是重要的危險因子,常會導致視力減退,一般是從週邊視野缺損開始,再逐漸變狹窄,甚至於有失明的情況發生。 當視力降低時,所剩下的視神經通常不到 50%,最重要的是每年定期測量眼壓及視力。全世界約有 7 千萬人患有青光眼,是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因素,很多人並不瞭解青光眼可能導致的後果,因而對此也未給予足夠的重視。然而持續藥物治療對於青光眼病人極為重要,其藥物治療為健保給付範圍。
二、 眼睛結構
眼球是一個密閉的器官,必須有一定的壓力才能維持眼球的正常形狀,以免眼球坍陷,此壓力稱之眼壓 (Intraocular pressure,簡稱 IOP);正常的眼壓為 10~20 毫 米汞柱。 而眼球內的房水由睫狀體分泌,經瞳孔由後房流到前房,再由前房隅角的小樑網排出眼球外,進入血液循環(圖一);故房水的分泌與排出維持平衡,是控制眼壓最重要的一部份。
三、 什麼是青光眼?
當房水分泌增加或排出受阻時,導致眼壓升高並壓迫營養神經的血管,會使某些視神經受到傷害,在視野上造成缺損,稱之青光眼。另有少數青光眼病人,眼壓並不高, 稱為正常眼壓性青光眼。
四、青光眼的種類
- 原發性青光眼:房水排流路徑因沈積物沈積阻塞而減少排流,由於這種阻塞是部分的,因此眼內壓力是逐漸上升而不是突然上升。可分為隅角開放性與隅角閉鎖性兩種。
-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(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,簡稱 PACG):發生原因與眼睛結構異常,易造成房水蓄積,眼壓急驟上升,故臨床上稱之。
-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(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,簡稱 POAG):眼睛結構正常,通常是小樑組織排水功能異常造成房水蓄積導致眼壓上升,臨床上稱之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。
- 先天性青光眼:因排水管的構造有先天性異常引起。
- 急性青光眼:房水的排水管被虹膜堵住開口,則會阻塞所有水流,導致眼內壓迅速增高,故稱為「急性青光眼」。
- 續發性青光眼:因外傷、出血、炎症、腫瘤或某些特定藥物(如類固醇藥劑),有時候可以阻塞排水管,引起眼內壓增高。
五、青光眼的症狀
- 急性青光眼:當急性發作時,常見症狀為眼睛極度疼痛、頭痛、視力模糊、看燈光會產生虹暈(眼前出現紅色或綠色、有些模糊的光暈)、噁心、嘔吐。
- 慢性青光眼:青光眼患者初期其實是沒有無明顯的症狀,容易被忽略,到末期後看東西會模糊不清,勢力範圍變狹窄,主要為視野缺損。
六、青光眼檢查
- 眼壓測量:這是一個檢查眼球內壓力的標準測試。
- 眼底神經檢查:醫師利用眼底鏡直接檢查與光學斷層檢查(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,簡稱 OCT)診斷視神經被破壞的情況。
- 隅角鏡檢查:用一種內置有鏡子的特別鏡片,量度眼球內房水、排水及前房隅角的構造:
- 視野檢查:這個檢查是用儀器量度眼睛的視野,如果有些地方已經看不到,表示可能已經罹患青光眼,要儘早就醫。
七、青光眼治療
- 藥物治療:包括眼藥水、口服藥、注射藥,這些藥物都是減少房水產生或促進房水排出,以達降眼壓的效果,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。
- 雷射治療:將雷射投射在虹膜上可造成一小孔,稱為雷射虹膜穿孔術,用來治療隅角閉鎖性青光眼。另有雷射小樑網修整術,促進房水的排出。
- 手術治療:則是重造一條新的排水管以便房水的流 暢,一般均在藥物及雷射無法控制或控制不良時,醫師才會考慮手術。
八、青光眼居家照護保健
- 用藥、停藥皆要和醫師討論後才決定,切不可自作主張。
- 出外旅遊時,準備二套眼藥,以備不時之需。
- 如需手術,請做好手術後之護理。(請參考認識青光眼手術之照顧衛教單張)。
- 定期追蹤檢查,以防青光眼之惡化。
- 外出時,因視野的缺損,視力會降低,所以看東西時需頭部整個轉向,不要用眼睛餘光去看,避免造成意外。
九、結論
罹患青光眼不論是接受藥物、雷射或手術,治療只能控制眼壓,使其不再繼續破壞視神經。而已經遭受破壞部分的視神經是無法回復,治療主要是使其不要繼續惡化, 並不能「根治」此病。因此,如果能夠事先了解青光眼的變化,早期診斷,早期治療,便能預防青光眼所導致的失明。
十、參考資料
- Kang, J. M., & Tanna, A. P. (2021). Glaucoma. 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, 105(3), 493–510. https://doi. org/10.1016/j.mcna.2021.01.0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