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重點】
- 紅斑性狼瘡會隨著疾病的變化,產生不同的病徵,所以生活保健及飲食都各不相同。
- 紅斑性狼瘡需維持標準體重、避免肥胖。
- 紅斑性狼瘡每天需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避免引起免疫功能混亂之食物與中藥。
一、引言:
紅斑性狼瘡會隨著疾病的變化,產生不同的病徵,所以生活保健及飲食都各不相同。因此找尋一位值得信賴及密切配合、知道您病情進展的營養師很重要,且需維持標準體重、避免肥胖,建議您儘量以標準體重為目標,身體會健康及輕鬆一些。
標準體重計算方法如下:
身體質量指數【BMI】=體重(公斤)/身高2(公尺2)
正常範圍為BMI=18.5~24 kg/m2
二、飲食重點介紹:
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:
- 紅斑性狼瘡所導致的腎臟疾病,會出現持續性蛋白尿,也就是腎病症候群。研究指出,採用中度限制蛋白質飲食(理想體重每公斤0.8-1公克,例如:50公斤體重,每日蛋白質攝取約25公克),高蛋白飲食反而會加速腎臟的衰竭。
- 注意鈣質的攝取(每天>1500毫克),防止骨質疏鬆。奶類的攝取,建議以一天1-2杯(240ml,約有300毫克鈣質)為主,無法攝取奶類(如乳糖不耐)則可以豆漿取代;另外也應補充維生素D,以減少發炎及疾病對於骨骼的損害。
- 建議您每日每餐澱粉量:乾飯約8分滿或稀飯和麵條1½碗或吐司麵包2片,不要吃得太飽或極度飢餓,每日熱量攝取必須足夠,以確保少量蛋白質發揮最佳功能,可利用低氮澱粉(煮起來呈透明狀)如:冬粉、粄條、蘿蔔糕、米粉、玉米粉、太白粉、藕粉來增加熱量攝取。
- 蔬菜類:膳食纖維的攝取,以每餐約1½碗菜(約200公克)為主,香菜、芹菜及九層塔等增加感光性的蔬菜需酌量攝取,有研究顯示苜蓿芽內含左旋大豆氨基酸,常被作為生菜沙拉食材或被摻雜在健康食品中,但大量或長期食用可能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。因此,在使用天然健康食品時應注意成份內容。
- 水果類:以當季的水果為宜,若合併有腎病症候群,避免吃含鉀量較高的水果如:桃子、香蕉、芒果、蕃茄、楊桃、龍眼、火龍果、百香果、奇異果、美濃瓜、洋香瓜及飲用此類果汁。
- 食物的烹調上須注意少油、少鹽、少糖,吃新鮮的當餐食物,避免刺激及生食食物(如:生魚片、生菜沙拉、生雞蛋等)。多吃含硫的食物,可幫助皮膚保持平滑,如:大蒜、洋蔥、蘆筍、蛋等,同時需減少碳酸飲料及含咖啡因飲料。
- 油脂可攝取富含歐美加-3(omega-3)脂肪酸,像是魚油、橄欖油、魚(鮭魚、金槍魚、沙丁魚等),魚除了優質的蛋白質,其油脂攝取可以減少發炎的機會,避免關節炎發生。
- 低鹽飲食可防止高血壓,故應限制鹽分的攝取,建議鈉的攝入量每天應少於 3 克,少吃加工、罐頭、醃製食品、泡麵,以及減少調味料的使用,避免食用低鈉鹽及薄鹽醬油,因為薄鹽醬油部分會以「氯化鉀」取代「氯化鈉」,對腎臟病病人影響更大。
三、日常叮嚀
- 紅斑性狼瘡是免疫功能過度亢進導致免疫功能錯亂,不是免疫功能低下不足,不要吃號稱可以增加免疫力的健康食品如:靈芝、中草藥、蜂膠等。
- 紫錐花雖可增強免疫力,但與類固醇、環孢靈等免疫抑制劑併用,可能會使免疫功能混亂,反而對病情不利。
四、結論:
紅斑性狼瘡疾病的控制,除了藥物治療,不外乎有良好的生活作息、體重及飲食控制。建議體重控制在BMI:18.5~24.0 kg/m2之間,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,根據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為基礎,遵循低鹽、低油、低糖飲食原則,必要時可諮詢營養師、擬訂飲食計畫,促進身體健康,減少合併症、提升生活品質。
五、參考資料:
- Daniel, J.W.(2022). Patient education: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(Beyond the Basics). UpToDate. Retrieved Jan 30,2022,from https://www.uptodate.com/contents/systemic-lupus-erythematosus-beyond-the-basics/print?search=PATIENT%20EDUCATION:DYDTEMIC%20LUPUS%20ERYTHEMATOSUS&source=search_result&selectedTitle=8~150&usage_type=default&display_rank=8
- Jiao, H., Acar, G., Robinson, G. A., Ciurtin, C., Jury, E. C., & Kalea,A.Z.(2022). Diet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(SLE):From supplementation to intervention.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, 19(19),11895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erph1919118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