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目標】
- 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,而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不盡相同。
- 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有許多,包含:三高、心房顫動、抽菸、喝酒、肥胖等。
- 腦中風常見症狀為肢體無力、口齒不清等,及早介入復健治療可改善。
一、何謂腦中風?
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(缺血性腦中風)或血管破裂出血(出血性腦中風),引發肢體無力、關節活動受限,而降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,容易導致輕度至重度殘障,甚至造成死亡。
二、引起腦中風的危險
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很多,可分為疾病、行為、個人及其他因素,皆會增加腦中風之風險。
三、腦中風的合併症
腦中風病人,因活動改變甚至臥床不動,容易影響到全身的器官,例如:心血管、肺部、腸胃道、泌尿道、骨骼肌肉及皮膚等常見的合併症之症狀,症狀如下:
心血管 |
肺部 |
腸胃道 |
|
|
|
血管阻塞
手腳水腫
|
呼吸困難
呼吸喘
由口進食易嗆咳,引起肺部發炎
|
便秘
腹脹
|
泌尿道 |
骨骼肌肉 |
皮膚 |
|
|
|
小便解不出,易造成泌尿道感染
|
肩、膝、股關節僵硬或攣縮、垂足 |
因肢體活動性差,易造成壓力性損傷
|
四、腦中風一般症狀
五、腦中風的復健
中風常見合併症,容易造成生活品質下降,因此儘早開始規律復健及藥物治療,減少中風造成的後遺症。
- 協助四肢肢體關節活動度。
- 改善姿勢擺位、輔具配合,避免永久攣縮或變形。
- 協助日常獨立自理生活能力。
- 肢體可移動性及行走安全性。
(圖片取自https://www.irasutoya.com/)
六、腦中風的預防
預防腦中風的發生,可藉由良好生活習慣與充分認識危險因子,達到降低中風的風險。
- 飲食方保健方面
- 烹調方式可多為蒸、煮、燙。
- 可多吃含量低或不含膽固醇肉品,如:羊肉、雞胸肉、脫脂奶、魚等。
- 可使用植物油,如:葵花油、橄欖油等。
- 可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榖、豆類及膳食纖維。
- 飲食方面儘量避免
- 烹調方式避免為炸、炒食物。
- 避免服用含量高膽固醇,如: 內臟、肥肉、魚卵、 奶油等。
- 避免服用動物脂肪油:牛油、豬油等。
- 避免服用糖類、甜食、味精、醬料。
- 日常保健方面:腦中風可藉由調整生活作息及日常習慣來預防及降低疾病的發生,因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非常重要。
- 控制疾病:有糖尿病、高血壓或高血脂症應及早治療,依醫師指示按時服藥,不可隨意停藥且每年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。
- 改變行為:禁菸、禁酒,保持續情緒平穩,充分睡眠與休息,保持適當且規律的運動。
- 維持健康:維持理想體重,保持排便通暢。
- 注意保暖:沐浴時水溫維持39-42度C,視天氣變化添加衣物,維持身體溫暖。
七、結論
中風復健需長期進行,可透過醫療團隊轉介至復健機構、持續復健治療及藥物使用,利用擺位、伸展運動及輔具穿戴,改善並提升中風後的生活品質。預防腦中風就是要有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,並且充分認識危險因子,才能懂得預防與降低中風發生的機率。
八、參考資料
- 陳右緯、張庭瑜、程遠揚、劉濟弘、陳柏霖、黃國倫、宋岳峰、蘇慧真、陳睿正、周正亮、陳文翔、陳適卿、鄧復旦、陳柔賢、李俊泰、鄭建興 (2021)‧2021年台灣神經學學會、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‧台灣中風醫誌,3(1),1-27。https://doi.org/10.6318/FJS.202103_3(1).0001
- Diji, K., Zhicheng, X. (2020).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stroke: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,21(20), 7609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ms21207609